赖雪聪:专注让人生更有深度

发布时间:2014-12-11文章来源:新闻网

 人物档案:赖雪聪,机械工程学院开云体育级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开云体育-2013年间累计在全国、省、企业及校级机械类竞赛中获奖16次,其中省级以上6次。2012-2013年任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创新协会会长,多次在横纵向项目中承担机械设计及样机研发工作,曾搭乘考察船参加中科院海洋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号’考察船西太平洋海试”任务,2013年5月开始跟随徐铭恩教授团队进行生物3D打印机的研发工作。团队成果被新华社等180余家媒体报道。曾获校“十佳大学生”、“十佳科技之星”等荣誉。
                                                
  在同学眼中,他是个低调到极致的人,即使有再大的荣誉、再辉煌的成绩,也只是简单地摆摆手,淡淡地说声:“其实没什么,真的!”在辅导员连升炯的眼中,他极具创新精神,是个力求专与精的技术男。在导师眼中,他技术精湛,动手能力强,是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就是校“十佳大学生”赖雪聪。
  从神秘的大洋科考,到高端的生物3D打印,一个小小的本科生,究竟是如何先后涉足这两大前沿领域的?带着一肚子的好奇与疑问,我们采访了赖雪聪。
                                                                    踏踏实实做技术
  赖雪聪,机械男的典型代表,大多数时间都在跟机器打交道。他的大学生活脉络,简单而清晰,概而言之,就是踏踏实实做技术。
  初入大学,每个人都面临着诸多的选择,也面临着很多的诱惑,于是感到困惑、迷茫、不知所措。那时的赖雪聪,也是如此,“我并不清楚自己应该选择什么。”直到学院机械工程创新协会的学长们走进寝室宣传招新。
  一晃四年,当时与学长们的谈话内容已经模糊,只记得学长说:“加入协会,一起做技术,踏实一点,不要虚度大学的时光。”“踏踏实实做技术,这句简单的话其实已经可以概括我的大学生活了。”赖雪聪笑着表示。
  参加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学科竞赛,在全国、省、企业及校级机械类竞赛中获奖十余次,毫无疑问,第一次的比赛经历最令他印象深刻。“因为它为我推开了机械的大门,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独特魅力,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赖雪聪说。
  万事开头难,三个“初生牛犊”的大一新生,面对大二、大三学长们强有力的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就在初赛答辩的前两周,两名队友因为觉得新生缺乏与学长们在竞赛中一争高下的实力,选择了退出比赛。
  一切似乎已成定局。然而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赖雪聪没有被困难吓倒,他选择了独自一人继续参赛。对于这段经历,他不愿多提,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困难也好,挫折也罢,你自己知道就好了。”这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却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记不清自己在实验室度过了多少孤独的时光,从学习软件到实物加工,几乎每天都是赶着熄灯前几分钟从实验室跑回寝室。最终,一个大一新生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便从众多学长组成的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回首当年,赖雪聪直言,自己并没有觉得这个过程有多么艰难,留在记忆里的更多的是喜悦、充实和享受。“当我看到自己亲手设计的第一台斯特林模型发动机转动起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赖雪聪说,“从构思到三维设计到最终加工出实物模型,看着电脑上的三维图慢慢在自己的手中变成实物的时候,那种淡淡的、充实而长久的快乐是其他事情所不能给予的。”
  而作为机械工程创新协会的会长,“自立”、“自强”的思想也是他一直在向社员们灌输的。“在家门口都打不赢学长学姐们,要拿什么去打败其他学校的同学?”赖雪聪的话简单而有力。面对刚刚加入协会的新人,赖雪聪也不会讲太多,只是告诉他们,大家只是你们在竞赛和科研这条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没有年级、年龄之分。
                                                                  心的历练,新的成长
  2013年初,在周东辉老师的推荐下,赖雪聪参加了远洋科考,一个更加广阔的科技世界展现在他的眼前。
  深水采样设备对赖雪聪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此,他四次飞赴青岛,跟进设备的制造过程和学习检测维护的相关知识,为即将到来的大洋科考补充知识。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他对那个重达2.2吨的大家伙已了然于心。
  2013年4月15日,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赖雪聪搭乘中科院海洋所“科学号”考察船开始了三周的海上生活。考察船开出港口,手机渐渐失去信号,他从一名本科生变成了一个科考队队员。海上的三周,历经阳光风雨,这艘国内最先进的考察船乘风破浪,航行在蔚蓝的西太平洋。
  “难忘的是第一次到达采样点准备投放设备的那个片段,大家紧张地核对着设备下水前的检测表格,反复查看每一颗螺栓,每一条液压管路,检查控制器和摄像机的运行状态,当后甲板的A架绞车缓缓吊起采样抓斗投入海中,他们在控制室盯着多波束雷达绘制的海底地形,水深指向2100米,这意味着每平方厘米210公斤的水压。即使设备的设计标准允许下潜至6000米深的海底,但我的心中依旧忐忑不安,害怕水下的高压和复杂的地形对设备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终于,当摄像机传回海底的画面,设备第一次成功在海底采集到矿物样本,我悬着的心才稍稍放松了一些。”赖雪聪回忆道,“那段在海上的日子里,2周的作业时间,3个站位,10次海底抓取,真的是我现有人生中最特别的日子”。
  赖雪聪是个不太善于表达情感的人,但是当他看到那些曾经被其他国家垄断的深水探测技术如今逐渐被国人所掌握时,还是被深深震撼了,他说,自己真正感受到了祖国走向强大的步伐。
  在船上看着深水摄像机传来海底的画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人们为了探索大洋所付出的一切,就像一颗深埋的种子,必将在不远的未来生根发芽,带领我们踏足这片广阔的未知世界,看看这‘蔚蓝之极’留给人类的礼物。”
                                                                憧憬未来?不,打印未来
  如果你以为赖雪聪亮眼的成绩单上只有卓越的科技竞赛成果和可贵的大洋科考经历,那你就错了。关于赖雪聪,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身份——徐铭恩教授3D打印团队的成员。
  从2012年12月开始,在老师的推荐下,赖雪聪加入徐铭恩教授团队,负责一些与机械设计相关的工作。“在与合作企业的工程师一起探讨机器结构设计的缺陷和改进方法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同时,也领略了生物制造技术的奥妙与神奇。”赖雪聪说,“这些都让我觉得能够成为徐铭恩老师3D打印团队的一员,是自己大学里很值得珍视的一件事。为此,我要感谢徐铭恩老师以及那些给予过我帮助的人,是他们让我的专业知识从纯机械领域拓展到生物机械的交叉领域,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全新的知识,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激情和期待。”
  项目发布会举行当天,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众多媒体的记者挤进小小的超净室观看设备运行,赖雪聪负责为他们讲解设备结构和运行原理。“这还是我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记者,算是人生中一次特别的体验吧。”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按需定制或者修复人体器官。“能够用我有限的专业知识在这项技术发展的进程中尽微薄之力,我感到人生充满意义”,赖雪聪笑着说。
                                                               修明镜止水之心,展鲲鹏青云之志
  大学是一个充满机遇与选择的地方,面对机遇,有人渴望面面俱到,遍地开花;有人选择心无旁骛,专注一途。赖雪聪无疑是后者,“我相信时间就像一张网,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选择的轨迹,总有一天你会看到自己所期盼的风景。”说这段话时,赖雪聪就像一个智者。
  坚持、执着和取舍,是赖雪聪在自己的大学经历中所收获的。他觉得,我们的内心要时刻有把衡量是非曲折的标尺,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与其在各个领域的浅水处扑腾,不如专攻一个领域,深入挖掘。
  采访到此,我们最初的疑问似乎有了答案。当我们循例请他向学弟学妹们说点什么时,赖雪聪个性的一面瞬间显露出来。他说,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过大学的权利,即使是学习同样的知识,接受同样的教育,应对问题的方式尚不相同,换句话说失败尚不雷同,成功怎能轻易复制?不要随随便便地给他人提所谓的意见,尤其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与其展示一个理想不如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任何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日复一日地默默付出,需要承受寂寞,需要懂得坚持,懂得放弃。一如赖雪聪始终执着坚持的大学梦“修明镜止水之心,立泰山乔岳之身,展鲲鹏青云之志”,对他来说,梦想最美妙之处,不在于梦中多么宏伟远大的设想,而在于专注于梦想中的目标,在梦醒一刻,看梦想成真。(孙秋萍  李旭阳  张晓媛)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