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一苓:做下一个更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5-05-28文章来源:学校新闻部1

人物档案鲍一苓,中共党员,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2011级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曾任班级班长、院科协组织部长、新生辅导员助理。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曾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生物医学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浙江省物理创新竞赛二等奖等;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篇,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2013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项,参与2012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曾获国家奖学金、浙江省高校国家奖学金特别评选奖,多次获得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调整大小 3-1.jpg

优雅的身姿、靓丽的外形、从容的演讲、优异的成绩……鲍一苓在“十佳大学生”评选大会的舞台上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年半的杭电生活带给她无数的成长和改变,而她也用自身的执着与努力,释放着一个工科萌妹子对科研的热爱。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新生报到的第一天,一个对大学生活还懵懵懂懂的小女生,在学长的介绍下参观了学院的实验室。实验室里的一切如磁石般吸引着她,让她“鬼使神差”地加入了学院科技协会,成为科协里唯一的女生。这个小女生,就是鲍一苓。

鲍一苓坦言,自己那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只是一直在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科协的日子里,鲍一苓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科研。因为在做科研项目的时候,她可以什么都不想,可以非常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让她觉得过得很充实。

一旦找准了方向,鲍一苓就开始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了。上课永远坐在最前排,平时经常泡开云体育和在实验室做科研项目,大一到大三的所有双休日、暑假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她的坚持和努力也为她赢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她带队参加“瑞萨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初次测评就被推荐全国奖,并在两个月艰苦的集训之后以绝对优势捧回了一等奖;集训期间,她还“三心二用”地分别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身份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篇关于生物医学的论文,并接轨当前最热门的3D打印技术,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主持了1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基于细胞三维组装技术的肺癌模型构建》。

依靠自己在实验室里学到的技术,大二那年寒假,鲍一苓还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鲍一苓一人揽下了浙江省顺风航仪有限公司的项目《舵角指示系统》,用了10天时间,通宵达旦地写代码,进行软件的开发与调试,赚到了近万元工资。

“我在科研方面付出了很多,收获的更多,科研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鲍一苓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对科研的热爱。

学会在失败中汲取力量

科研是一条艰辛的路,累累硕果只是光鲜的表面,每个科研人的背后,都有别人看不到的心酸。在收获成功之前,鲍一苓也经历过许多失败与挫折。

第一次参加电子设计竞赛,鲍一苓的团队就遭遇了当头一击——仅仅止步校赛,连集训资格都没有获得。第二次参赛,正当大家高兴于初次评测就被推荐全国奖时,又有坏消息传来,一名队友要远赴美国参加交流项目。三个人的比赛,少了一个人便意味着工作量的剧增和战斗力的锐减。面对困难,两个人没有放弃,依旧积极应对。作为全国唯一一支只有2个人参加综合评测的队伍,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比赛题目,得以赶赴南京接受最后一轮考验,赢得最后的荣耀。发表论文也并不顺利,第一次向期刊投出自己撰写的论文,鲍一苓等来的只是残酷的拒稿信……

困难面前,有没有想过放弃?鲍一苓直言:“也有过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很累。但是我们是一个团队,想想我的队友,想想我的初衷,再想想我们一起做科研项目时的快乐时光,我就又浑身充满了力量。”

“科研于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些带着光环的奖项与证书,而是内心的成长。从中,我学会了如何在失败中汲取力量,然后,做更好的自己。”鲍一苓这样概括做科研带给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虽然在科研上,鲍一苓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成绩。即使在最忙碌的大二下半学期,在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生命科学竞赛三项竞赛都通过了校赛选拔的同时,鲍一苓仍然考出了4.8的高绩点。连续4个学期都以专业排名第一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更令人惊叹的是,她每个学期的绩点都在不断攀升。

当然,鲍一苓也不是个只管自己躲进实验室,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她担任过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学院科协的组织部长,还有新生辅导员助理等职务。作为学院排球队与网球队的主力,鲍一苓还多次在学校体育文化节球类比赛以及校啦啦操比赛中获得佳绩。

如今,鲍一苓已经不是那个初来杭电没有目标的小女孩了,对未来她有自己的规划,“进步没有终点,我的目标永远是下一个更好的自己”,鲍一苓自信地说。(管佳宇  孙越)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