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我校师生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3文章来源:自动化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近日,我校自动化学院青年教师张雨晴、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张弛分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Nature Communications属于“自然”系列期刊,是综合性期刊中的TOP期刊,其最新的影响因子为11.878。

   张雨晴的论文题为“Ultrab开云体育 gap-enhanced Raman tags for high-speed bioimaging”(DOI:10.1038/s41467-019-11829-y)。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外壳为花瓣状结构的缝隙增强拉曼探针(P-GERTs),实现了探针超高的拉曼信号增强。此研究成果为克服目前表面增强拉曼(SERS)成像速度慢的瓶颈、实现超快速生物成像和超灵敏生物传感提供了新机会。SERS探针以其特有的指纹图谱(高特异性)和超窄线宽(多指标检测)优势,在生物成像领域具有巨大潜力。然而,现有的SERS成像速度远远落后于临床需要。目前限制SERS生物成像发展的主要瓶颈是SERS探针的整体拉曼信号不够强。而P-GERTs探针其增强因子高达5 × 10^9,可实现单颗粒检测,进而实现高速、高对比度的细胞和生物组织成像。可在6秒内获得高分辨单细胞拉曼成像(2500个像素),在52秒内获得高对比度的小鼠活体前哨淋巴结成像。

            111_副本.jpg                                 

    张弛的论文题为“Conjunction of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with induction coils as wireless power sources and selfpowered wireless sensors”(DOI:10.1038/s41467-019-13653-w)。本文的通信作者是电子信息学院教师轩伟鹏博士和骆季奎教授。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我校电子信息学院教师陈金凯博士,我校孙玲玲教授、游彬教授、李文钧教授,浙江大学董树荣教授等,剑桥大学A. J. Flewitt教授、中科院纳米能源与系统所王中林院士为论文共同作者。其研究团队首次证明了谐振耦合用于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无线能量与信号传输的可行性。团队采用数值解析方法分析了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波形特征,并给出了能量传输效率的计算方法,证明了谐振耦合可以有效的提高TENG无线能量传输效率。三种应用场景实例表明,该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可以为设备无线供电,他们分别是直接点亮LED阵列,为存储电容充电以及将摩擦纳米发电机集成在鞋底,无线为电子表供电。除了直接使用谐振耦合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供电电源之外,此项工作还可以直接作为自供电无线传感系统。通过外加电容型或电感型传感器,发射器产生的振荡信号的频率会受到传感器的影响,接收信号的振荡频率随传感器的电容值或电感值同步变化,可以实现无线无IC芯片的自供能传感。(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123_副本.png



上一篇:下一篇: